信息来源:金联创加油站服务中心 2025-10-23 10:05:36
近日,张家口市应急管理局公布了企业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典型案例,其中包含4则加油站案例:
案例一:2025年5月24日,张家口市赤城县应急管理局收到群众网络举报,反映赤城县三家加油站存在加油员在爆炸危险区域内未穿着防静电服饰(鞋)。赤城县应急管理局立即对该加油站开展核查,经查三家加油站同时存在相同违法事实,举报事项属实。依法对三家加油站各处200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负责人各处10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作出总计63000元的行政处罚。举报人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及时举报,消除事故隐患,赤城县应急管理局依据《河北省安全生产举报和奖励办法》给予举报人奖励金额总计9450元。
案例二:2025年6月,涿鹿县应急管理局收到群众李某举报,反映涿鹿县某加油站企业存在违规加油,加油打电话,给塑料桶加油,加油不够分量,加油态度不好,和加油顾客吵架等隐患。涿鹿县应急管理局立即组成核查组对举报实现开展核查,经查该企业存在向未采取防止静电积聚措施的绝缘性容器(塑料桶)内进行散装柴油加注、客户操作非自助加油机加油枪(违法事实),举报事项属实。涿鹿县应急管理局依法作出11000元的行政处罚。举报人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及时举报,消除事故隐患,依据《奖励办法》给予举报人奖励金额1650元。
案例三:2025年7月8日,阳原县应急管理局接到群众实名举报称:阳原县4家加油站存在用塑料桶打散装柴油的违规行为。接报后,阳原县应急管理局立即安排工作人员赴这些加油站核查情况。经分别询问这4家加油站的加油员,并调取监控录像,确认这4家加油站都存在用塑料桶打散装柴油的违规行为,工作人员责令加油站主要负责人立即召开安全会议,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和加油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并对这4家加油站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约谈。加油站针对用塑料桶打散装柴油的违规行为,已召开安全会议,并进行了员工的安全教育。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之规定,以上4家加油站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不予行政处罚。依据《河北省安全生产举报和奖励办法》奖励举报人共计12000元。
案例四:2025年2月16日,蔚县应急管理局收到群众网络举报,反映蔚县某加油站无视安全风险隐患,在未安装可燃气体声光报警器情况下,在加油作业区内出示二维码让顾客使用手机扫码支付。蔚县应急管理局立即开展核查,经询问该加油站加油员并调取监控录像,发现该站存在未安装可燃气体声光报警器,在加油作业区内出示二维码由顾客手机扫码支付的违规行为,违反了《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AQ3010-2022)第4.5条之规定。根据《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对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工作人员要求加油站立即整改,该站主要负责人已订购可燃气体声光报警器到货安装,杜绝未安装情况下加油区内扫码支付;同时加强加油员培训教育和加油站现场安全管理,持续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改,确保安全运营。举报人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及时举报,消除事故隐患。蔚县应急管理局依据《河北省安全生产举报和奖励办法》给予举报人奖励金额3000元。(张家口市应急管理局)
近期,多地加油站安全举报案例频现,暴露出部分站点“安全制度挂墙上,执行落地走模样”的通病。这些案例背后,并非缺乏完善的安全规章,而是加油站在日常管理中未能将制度转化为全员自觉行动。要扭转这一局面,加油站管理者需跳出“重制度、轻落地”的误区,把安全要求嵌入加油、巡检、应急等每个环节,让员工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真正打通制度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让安全成为融入日常操作的本能习惯。
01先破 “认知误区”:找准制度落地难的3大根源 想要推动安全制度全员执行,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制度明明存在,员工却不愿遵守?站长需先破除三个常见误区,才能针对性设计监督与考核方案。 误区一:制度越细越好,覆盖所有风险 不少站长认为,制度写得越全面,安全就越有保障,于是将《加油站安全管理规范》《消防应急处置流程》等文件照搬过来,动辄几十页,员工根本记不住。例如某加油站曾制定《设备巡检制度》,详细列出28项检查内容,结果加油员为图省事,直接在巡检表上全勾合格,制度沦为“废纸”。其实,加油站安全制度需抓重点、减冗余,聚焦 “静电防护、油品泄漏、消防器材、应急处置” 等高频风险点,将复杂条款简化为重点针对高频风险点的操作指南。 误区二:监督靠抽查,抓到违规就罚款 有些站长将监督等同于“不定期抽查+罚款”,发现员工未按规定穿静电鞋,直接罚款50元;看到消防通道有杂物,批评几句便完事。这种事后惩罚式监督,不仅容易引发员工抵触情绪,还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员工可能下次只是更小心不被抓到,而非真正重视安全。监督的核心不是抓错追责,而是提前预防、及时纠偏,比如在员工上岗前提醒安全注意事项,在巡检时教员工识别设备隐患,让监督成为帮助员工做好安全的过程。 误区三:考核只看结果,不管过程 部分站长在安全考核中,只关注是否发生安全事故,只要没出问题,就认为员工安全工作做得好。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会让员工产生只要不出事,怎么做都可以的侥幸心理。实际上,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小隐患累积的结果,考核需兼顾过程与结果,既要关注是否发生事故,更要考核日常安全动作是否到位,如巡检记录完整性、消防演练参与度,让员工明白 “做好每一个安全细节,比不出事更重要”。 02设计“精准化考核”体系:让安全工作“有激励、有约束” 考核是推动安全制度执行的指挥棒,站长需设计“科学、公平、可操作”的安全考核体系,通过“激励+约束”双管齐下,激发员工的安全积极性。 考核指标兼顾“过程与结果” 安全考核指标需分“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确保覆盖“日常安全动作”和“最终安全效果”,避免单一指标导致的考核偏差。可参考以下设置方法: 【过程指标1】基础安全动作完成率:考核员工是否按规定完成日常安全动作,如“接地夹检查率”“巡检记录完整性”等,这类指标可通过查看监控、核对记录来量化,占考核权重的40%; 【过程指标2】安全培训与演练参与度:考核员工是否积极参与安全学习,如 “安全培训出勤率”“消防演练达标率”等,占考核权重的20%; 【结果指标1】安全隐患整改率:考核员工发现隐患后的处理效率,如“当日隐患整改率”,占考核权重的20%; 【结果指标 2】安全事故发生率:考核是否发生安全事故,若发生事故,该指标为0分,占考核权重的20%。 考核方式“公开透明+分级激励” 考核结果需公开透明,每月初将上月每位员工的安全考核分数、扣分原因、得分项张贴在站内安全考核公示栏。公开的考核结果能避免暗箱操作,让员工感受到公平性。 激励机制需“分级设置”,可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优秀】发放安全之星奖状,奖励安全绩效奖金,优先参与公司组织的安全培训或晋升评选; 【合格】不奖不罚,站长需与员工一对一沟通,分析扣分原因,制定改进计划; 【不合格】扣除当月50%安全绩效奖金,强制参加安全补训。 这种“有奖有罚、分级激励”的方式,既能让优秀员工感受到认可,也能倒逼不合格员工重视安全,从而推动全员主动执行安全制度。 特殊场景“弹性考核”,兼顾原则与灵活 在实际运营中,会遇到员工因特殊情况未按制度操作的场景,若一味按规定扣分,可能引发员工不满。此时需采用弹性考核,在坚守安全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处理特殊情况。比如:新员工入职第 3 天,因不熟悉流程漏填巡检记录可减半扣分,如原本扣5分,实际扣2分,同时安排骨干带教,帮助新员工快速掌握巡检流程。 弹性考核的关键是区分故意违规还是无意疏忽:对“明知故犯”的行为,坚决按规定处罚;对“因不熟悉、特殊情况导致的疏忽”,以教育引导为主、处罚为辅,既维护制度严肃性,又体现管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