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热线010-84428675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金联创第十四届新加坡石油沙龙圆满结束——聚焦中国能源转型新动向,共探市场新机遇

信息来源:金联创加油站服务中心 2025-09-16 10:13:12

2025年9月9日,由金联创主办的第十四届新加坡石油沙龙顺利举行。本次会议聚焦亚太油气市场变革与机遇,吸引了来自全球炼油、贸易、金融及咨询等领域的众多专业人士参会。来自金联创的两位行业专家深度剖析了中国成品油、石脑油与生物燃料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同时还邀请金联创合作伙伴——GME产品和服务负责人James Lear及GI管理合伙人Sean Evers参会,为与会者带来国际视角与前沿洞察。


Part.1

中国成品油市场:

在复杂环境中展现韧性


会议伊始,金联创高级分析师杨瑞进首先发表演讲,就中国成品油市场面临的外部挑战与结构性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


091633.jpg


他指出,2025年中国炼油行业在贸易摩擦与潜在供应中断的复杂国际环境中承压前行。上半年,尽管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炼油行业仍展现出强大韧性。数据显示,1-7月炼厂原油进口量与加工量实现小幅增长,但国内成品油需求呈现下滑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出口格局出现明显分化,汽柴油出口大幅收缩,而航煤出口量逆势增长,这与全球航空业复苏及中国航空燃料出口竞争力提升密切相关。"杨瑞进分析道。


在政策层面,国家通过《成品油流通管理办法》的出台、反内卷政策的实施以及海南自贸区制度创新等一系列举措,积极规范市场秩序、拓展发展空间。这些政策不仅有效应对了外部挑战,更展现出中国成品油市场在复杂环境下的强大适应力与创新力。


Part.2

共议能源与宏观趋势

中东视角下的市场新挑战


金联创的合作伙伴——GME产品和服务负责人James Lear深入解析了甜/酸原油价差动态及其对中东市场的影响。他从2024-2025年价差核心驱动因素出发,系统剖析了该市场面临的脆弱环节与结构性挑战,并对2025年趋势走向及战略影响作出前瞻研判。

091644.png

随后,GI管理合伙人Sean Evers以中东为视角,探讨了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进入第三季度后的全球宏观经济形势。

091655.png

Part.3

生物燃料市场:

战略转型期的机遇与挑战


金联创国际部英文主编谢宇女士聚焦中国石脑油与生物燃料市场的供需情况、市场动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带来专业解读。生物燃料市场方面,谢宇强调,中国正处于关键的战略转型期。自2024年底国家取消UCO(废弃食用油)出口退税及相关国家行业新规实施后,中国UCO出口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对美出口大幅下滑60%以上,而对欧盟及东南亚国家贸易流显著增长。


091666.png


与此同时,国内SAF产业迅速崛起。2025年1-7月,包括FAME、HVO和SAF在内的生物柴油总产量同比增长50%,接近100万吨,其中SAF同比激增150%以上。


"但原料短缺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突出挑战,潲水油价格已突破1100美元/吨的历史高位,当前合规原料供应仍存缺口。"谢宇补充道。


展望未来,谢宇预测,随着2026-2027年国内行动路线指引的实施,SAF出口将进一步提升,国内需求也将随之增长。同时,在政策规范及国内外市场引导下,生物燃料原料的合规性将不断增强,行业将逐步走向规范化、可持续发展轨道。


Part.4

石脑油市场:

进口创新高,竞争加剧


石脑油方面,她指出,过去10年来,石脑油表观需求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到温和增长的转型期。近年来随着炼厂收率提高和进口量攀升,供应持续增加。2025年1-7月,石脑油日均进口量同比增长超30%,达到4.3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另一方面,国内裂解和重整装置产能仍在扩张,但行业利润普遍承压。展望未来,随着新装置持续投产,石脑油进口量将在2026至2028年保持增长,预期在2028年达到2500万吨左右,而国内产能的竞争迭代也将加剧,全产业链面临成本优化和转型升级压力。


Part.5

凝聚全球智慧,共促能源转型


本次会议的深入讨论揭示了中国能源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转变,从传统燃料向绿色低碳能源转型。与会各方一致认为,面对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国能源行业需要进一步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同时借助国际合作提升产业链韧性,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金联创新加坡石油系列会议,已成功举办14届,旨在打造一个连接全球智慧与本土实践的高端交流平台。不仅分享前沿的市场洞察,更致力于以扎实的数据与深度分析,为与会者的战略决策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中国大宗商品数据及智能应用服务解决方案的引领者,金联创凭借覆盖全球的能源市场数据库与专业分析师团队,提供从政策研判到供应链优化的多维解决方案,有效助力产业链韧性升级与国际资源对接。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中国能源领域在变革中把握新机遇、构建新格局提供了重要参考。